以下文字来自武志红心理学得到课程。
(自我效能感,我的理解就是自信。)
一个一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玩具,要得到这个玩具,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拿给他这个玩具,这实在太easy;另一种方式是,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拿到了这个玩具。
通过这两种方式,他的愿望都得以实现。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形成的感觉是,喔,大人很厉害;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
后一种方式,就会增强这个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咱们通常的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
孩子越小,越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
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比如一个成年人,他面对的就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命题,做好不易,而一旦失败,代价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
例如中小学教育,那些小考试的成败,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把它们当做一个练习就好了。但很多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硬要从娃娃抓起,结果弄得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像打生死之战一样了,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
婴幼儿的世界,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这个时候,孩子其实活在一个彻底没有现实意义的成败得失的世界里,而同时孩子的生死感又最重,所以是一个绝佳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练习场。当孩子有了一个意愿时,可以的时候,试着让他们自己去完成。当他们靠自己力量完成这个意愿时,自我效能感就增强,同时生的能量也增强。
当他们靠自己力量遇到挫败时,他们会产生挫败感。这对大人来说,化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因为根本没有现实意义上的挑战,只有孩子心理意义上的挫败感。没有时空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摧毁了,他们也想摧毁点别的什么,甚至整个世界。但他们发现,自己信赖的父母,还稳稳地在身边,他们没有被摧毁,他们还是生能量的象征或代表,他们还充满信心。这时,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被托住,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这其实靠的是父母的力量。
但是,父母主要就是起了一个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当意愿完成时,孩子会觉得是他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
当然,有很多事孩子是做不了的。比如孩子该上什么幼儿园,被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欺负等等,这些情况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时当然还是要大人去帮忙解决。
但总体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试着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管好自己的事情,那都会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结果是,他们在那些看起来很小的事上,锤炼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真到了以后那些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挑战时,他们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撑,去化解各种挫败,实现自己的意愿。
回到刚才那个想象的情景中,一岁多的婴幼儿想拿到十几米外的一个玩具,这个过程他很可能会受挫,甚至多次受挫。有时候挫败感,也就是我们说的死本能会抓住他,让他以为自己真做不到这件事了,但这时候父母可以在旁边鼓励他,让他重新激发起生的力量,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