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香港展逛了一圈,手机配件品类的展会第一天。
感觉人气不算很好,中国人更多点。
疫情后的消费市场没那么容易恢复吧,更别提懂王来这么一出加关税。
很明显的感受到一点是,腰部供应商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我去逛摊位的时候,也会问问现货和订单的供应模式。
有不少装潢高档的摊位依然坚守只做定制,MOQ 3K,5K这样起订。
而过于标准品的C端,最后都是平台的生意,赢家通吃。
只有腰部的位置充满了非标和未知,可以由各个市场各个行业的各种各样的中小型买家填充。
更多的不确定性阶段也会容纳更多的“中间商”存活。
这些中小型商人,各自有着各自市场的优势和自己的受众群体。
这些空间范围不是电商可以覆盖得到的,也不是大工厂看得上的客户。
但这些就是腰部商人的机会,而且,机会会越来越多。
谁都喜欢大客户,但大客户群体的存量在趋势上越来越少。
供应方和需求方,需要多维度匹配。
这个匹配量化到阿里平台的标准就是在明面上的数据,比如供应商在平台的投钱,客户在平台的付款采购量。
这些都只是单一的切面,并不是真正精确的匹配。
太多的信息是隐藏在线下,需要实地去做这个生意,甚至是走出去国外,才真正听得到“前线的枪声”。
有个朋友在我上篇文章下面留言说,口腔类的供应链利润薄,几乎无靠谱的供应链。
我在佛山的一个朋友去年到今年的发展迅猛,搬大办公室,甚至自己搞起了厂房,就是做口腔类的买卖。
之前也有管理群的朋友跟我说,没想到手机膜还能做B端。
但在我的视角里看到的,做手机膜B端的同行多如牛毛呀~
不同领域之间的认知壁垒,真不是一般的高。
不过这里也有个共通点,一般C端卖家相比较于B端卖家对于细分行业的信息差和产品的差异化是更加薄弱的。
这也是因为C端和B端出发点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思维。
总的来说:
B端思维更倾向是做特定的客群和渠道生意,选品方面需要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和产品的微差异化优势去开发客户,前期难,客户做起来会稳定很多;
C端思维更倾向“流量思维”,平台和终端客户的消费习惯决定,热销产品容易启动销售,但是很容易陷入竞品竞争的价格战,以及产品链接的生命周期短,需要不断去找热品。
B端还是C端,做到了一定的体量,最终都会殊途同归的。
在生意的角度去考量,创业者首先是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在这一点上B端更容易做到。
只是B端的开头难,很多人都被这个开头拦住了。
但在我看来,对于小商人,C端更难活得久。
上次说巴菲特成“神”,是因为他穿越了好几个周期依然在舞台上屹立不倒。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就经常看到这些“轮回”,你方唱罢我登台。
有的人追求活得精彩,有的人追求活得久。
都没有问题。
坚定就行。
差不多准备回佛山了。
今天是复活节,香港西九龙的高铁站很多大人带着小孩。
明天周末。
大家周末愉快~
分享至微信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米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