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哪吒2》的电影,特意选的是万达的IMAX 3D。
没想到我这么晚看,现在的票房还是这么紧张,想要好点的位置要提前两天买票。
这次的观影体验挺好的,剧情和特效的体验都很好。
国产动画真的上了一个大台阶。
影片的结局是哪吒和敖丙等众人一起打败无量仙人,里面多次提到一个词“年轻”。
因为敖丙还年轻,他不想和他爹以及其他龙族藏匿在深海之下。
哪吒和敖丙明知道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很低,他们依然愿意试一试。
而敖光活太久了,已经没有意愿和心力再去与这个他眼里不堪的世界抗争。
我觉得年轻时候最美好的一个特质是——不信邪。
作为过来人的父母前辈出于“爱护之心”会提醒子女后辈很多“不可犯的错”,但往往很少人在教导的时候能把握好“度”和“分寸”,渐渐地就演变成了年轻人眼里的“说教”。
等年轻的我们慢慢长大之后,我们在对待后来者,多少也会重复前辈们的做法。
值得高兴的是,时代也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反思。
不少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大多会采用更开明的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的沟通对话越来越多。
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更高,也更加多维和多元化。
去湖南的时候跟同行的朋友有聊到“父母教育”的话题。
我与朋友有些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需要克制,而不是过度顾及孩子的情绪,过度去分析情绪和谈心,反而容易把原本只是小问题的情绪放大了,孩子越来越脆弱。
毕竟长大后的成年人世界,别人没有责任和义务也像自己父母那样关注孩子、照顾孩子。
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被关注、被照顾,被呵护,长大之后再被迫重新去适应另一种世界规则,这样对孩子来说,不是更残忍吗?
我倾向的是,管理好给孩子的预期,让ta看到世界的复杂和现实。
用粗糙点的方式去养育小孩,逐步让孩子独立起来。
父母无须完美,也不必全部照着孩子希望的样子去做。
我们的文化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链接至少是长达20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孩子会对父母失望,父母也会对孩子失望,这再正常不过了。
家庭不就是这样吗?
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完美的,有爱,当然也会有自己不喜欢的地方。
但我们还是家人。
虽然我还没有当父母,带团队的过程有很多地方类似于教育孩子的过程。
我怎么去带领团队的前进,类比成自己的孩子,很多地方也是相通的。
比如真诚的对话与沟通。
如果我能告诉团队,老板也不是什么都能做的。
那我一样也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都能做到的。
比如根据员工的阶段去给予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对孩子也是一样,不应该“事无巨细”地给兜底和帮助。
甚至我觉得,如果孩子能早点犯的错和踩的坑,就让ta早点去经历,这是好事。
越是年龄大才去经历,付出的代价越惨重,越没有回旋的余地。
人教人是教不会的,事教人,一遍就会了。
只要不是无可挽回的原则性错误,教育者要提高的是自己的容错率,而不是不允许孩子出错。
我有时候刷到一些视频展示“江浙沪独生子女的幸福生活”,与其说是父母在展示教育,倒不如说这类视频在贩卖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父母的画像”。
父母就像哆啦A梦和阿拉丁神灯一样,无限地关注孩子,无限地满足孩子心里的需求。
武志红有一本书《巨婴国》,一出版很快被禁掉了。
大概讲的是,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希望被满足的巨婴,但是我们往往对“被满足”的边界是模糊的。
之前朋友分享的杜婉冬微博提到关于“大S”展开的人际关系的解说。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我们80%的社会关系。”
我们一出生就断了身体的脐带,但精神的脐带可能要持续很久。
我们文化里的哪吒的故事,本身就是在阐述中国式的伦理关系。
新上映的电影是结合了新的价值观和故事进行改编的。
对于90后的广东人,我们一开始看的版本是TVB的《封神榜》里的哪吒形象。
那句著名的台词,“削骨还父,削肉还母。”
在传统的中国伦理价值观,父母对子女有着天然的恩情,父母对子女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到了现代,很多年轻人的舆论又在倡导“父母无恩论”,甚至豆瓣还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
这两种都是极端。
《哪吒2》的改编做得很好的地方是,它在诠释一种新的价值观,也用一种通俗的方式让人们理解复杂点的世界,真的很适合父母带孩子一起看的电影。
前天跟小辈聊了一下。
他提到像我现在的生活,平平淡淡的,就挺好的了。
我们顺着分析下去,一通计算发现,如果他想十年后过上平平淡淡的普通生活,这10年的努力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我小时候做白日梦的时候会以为长大后就像电视剧里面的主角一样,拯救人类,改变世界。
这种念头也真的只有小孩子才会有的。
长大之后,渐渐理解世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我们很努力,可能也只是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而已。
年轻时候的“天真”恰恰是因为“无知”(非贬义),什么都没经历过没见过,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现代的互联网信息爆炸,多少抚平了年龄带来的一点信息差。
这样的弊端也是挺明显的,年轻人彷佛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终局,心“死”,不再期待太多,选择消极避世。
这样的现象用现在的话就是“躺平”。
“过早清醒”的年轻人活得像老年人一样暮气沉沉,失去了欲望和动力,对世界失去了期待。
我们都希望世界来理解自己,希望别人来理解自己,但终究都会失望的。
这个失望不是由外界造成的,而是自己的预期落空了。
年轻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去理解这个世界吗?
我直到23年24年的时候,我才真正想要理解世界、理解别人,这个过程给我带来心态上的变化很大。
从“申小豹”到“申公豹”,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李靖对申公豹说,“我只是想帮曾经的那个少年”。
其实对于我遇到的很多人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是在帮助曾经的自己。
我们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也是理解自己了。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最后才是见自己。
这个过程无法颠倒过来。
但是很多人的顺序是反过来的,先去“见”自己,太关注自己,过度地“理解”自己。
其实最后还是不理解的。
影片最后的结局,哪吒说想去改变这个世界,他想试一试。
这个世界的变化不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的“试一试”吗?
小时候我不喜欢我妈要给我算命的行为。
因为我不愿意被别人定义我的人生。
哪怕去医院的时候,医生告诉过我的一些大概率的“终局事情”,也不代表我就要从此苟着生活。
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让我吃了不少亏和苦头。
年轻人迟早也会变成中年人。
中年的我也会跟新一代的年轻人说,“我们很努力也只是为了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而已。”
但不代表我认同“人生就这样了”的观念。
我的终局还不知道,如果没有大变化,可能性和上限已然。
但这并不代表“努力没有意义”“躺平是对的”。
大家都喜欢盯着100分的极致,羡慕着“婆罗门的罗马生活”。
看回自己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条件,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100分。
难道 从20分到60分,就不可取吗?
你不试一试,你怎么知道你的人生不会因此而改变?
说到终局,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最后都是黄土一杯,无非装在什么样的罐子里。
但每个人的人生能体验的维度和内容是不一样的,能讲的故事也不一样。
况且,100分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做到的。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家的历史变迁就是这样。
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农民,世代生活在农村。
到我父母这代,我爸妈搬出来城镇,我们兄弟姐妹就是城镇里生活和上学。
直到高考去广州读大学,才第一次真正见识更大的世界。
毕业后顺其自然留在广州务工,进而买房定居在次一级的城市。
等我的下一代出生就是大城市的孩子了。
而我的责任是让我的下一代在大城市至少都拥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成为真正的大城市居民。
我们经历三代人的努力,拥有的仅仅只是大城市的普通生活而已。
但这已经改变了后代的起点,从20分到60分。
我也听过另一种声音,“我自己都没有,凭什么我的孩子有?”
不知道是玩笑话还是真心话,只是发自内心不认同。
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所以才要改变这个事情。
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努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是成长。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能不能拿到好结果,世界是否完美,这是老天的事情。
要不要去做,选择怎么做,这是自己的事情。
祝周末快乐~
分享至微信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米课圈”